痛定思痛后应当认真谋划清洁取暖问题
2018 年 03 月 19 日 23:36 来源:能源研究俱乐部
犹记2017年元旦北京那场“跨年霾”,给节日喜庆蒙上了一层阴影。而在即将过掉的这个冬天,北京蓝天白云常伴,美好生活拨云见日。
数据亦可证明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往年,2017年,北京PM2.5的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58微克,较2016年降低15微克,不仅超额完成预定任务,而且在本应该污染最重的12月,跻身全国空气质量十佳城市。
冬季不再浮尘蔽日,朋友圈懒怠花式晒蓝天。空气质量的改善,除了风之功劳,也要给清洁取暖记上一笔,2017年清洁取暖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“2+26”个重点城市的大力铺开亦功不可没。
在我国北方,冬季采暖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,采暖范围包括15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取暖面积达200多亿立方米。部分地区冬季大量使用散烧煤取暖,导致每到供暖期,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雾霾加重且持久不散。
冬季取暖与雾霾围城,就这样形成了因果关系。而当前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低,人民对清洁空气的迫切需求,向前传导就成为对推进清洁取暖的迫切需求。以清洁取暖代替燃煤取暖,特别是散煤取暖,对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大气污染问题具有重要作用。
还有十几天,北京等华北地区的城市这一季供暖期就要结束了。从这个供暖季来看,清洁供暖既有效缓解了雾霾,也意外受挫,主要是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在清洁和供暖两方面顾此失彼。当然随着多个部委快速反应积极介入,很多地方的取暖问题已经大幅缓解。
所以,清洁供暖是一件满足广大民众美好生活期望、广受百姓欢迎的大事好事。但是要把大事好事办好,却并不容易,这是对各级政府执政智慧的考验,也是对政策推进时度效把握的考验。
去年12月印发的《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(2017~2021)》,对当前清洁供暖的形势问题做了客观深入的分析。也提出了量化目标:到2019年,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%,替代散烧煤7400万吨。到2021年,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%,替代散烧煤1.5亿吨。
可见我国政府一定要做,并且决心要做好清洁供暖这件好事大事。现在,距离下一个供暖期还有8个月的时间,应该利用好这个缓冲地带,总结经验、发现问题,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和有效整改,认真谋划下一个取暖季。
一是对清洁取暖的理解有偏差。一直以来,各方对清洁取暖的理解较为模糊,思路上有诸多分歧,部分地方将其等同于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,在环保考核重压下,不经充分评估自身资源禀赋和群众承受能力,闷头冒进结果撞了南墙。认识的偏差影响了清洁供暖的整体推进效果。而实际上“煤改电”“煤改气”并不是清洁供暖的唯二选择,我国已进入多能互补时代,还有多种可再生能源供热都可以是清洁供暖的正确打开方式,应当“宜”字当头,统筹规划,稳妥推进清洁供暖。
二是与清洁取暖相关的各种“钱”的问题。首先是清洁取暖要花钱补贴,这必将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,时间长了难以为继。其次是民众要花钱取暖,清洁取暖费用高且部分补贴不能及时到位,在便宜的散烧煤和新鲜空气之间,大有选择散烧煤的群体。依靠补贴绝不是长久之计,应提早研究清洁取暖补贴退出机制,以及退出后如何持续发展,并注意考虑补贴一旦取消后大众的承受能力,同时应该重点研究各类清洁供暖的定价机制。
三是清洁取暖工程中的产品质量问题。跟其他领域加速推进的工程一样,清洁取暖工程的建设与改造中尚存在一些乱象,诸如产品质量低下、招投标管理混乱等问题。这就要加快行业标准制定和完善,为清洁取暖健康发展护航。
民生无小事,取暖总关情。清洁取暖是一项系统工程,要做到让民心更暖天更蓝,还需要有关各方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。
原文首发于《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》2018年3月2日第7期